文/史嘉琳 (Karen Steffen Chung)
中文很透明,英文很模糊?
The strength of a language does not lie in rejecting what is foreign but in assimilating it.
-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, poet, dramatist, novelist, and philosopher
(1749-1832)「一個語言的力量,不在於排他,而在於同化。」
-歌德,詩人、戲劇家、作家、哲學家
(1749-1832)
【哪個語言外來語最多?眾說紛紜】
有人說外來語最多的語言是英語。英語外來語多是無可諱言的事實,可是看過日文有多少漢語、英語等外來語後,就會產生懷疑,英語真的排名世界第一嗎?
四處流浪的吉普賽人使用的Romani 羅姆語,借詞佔總詞彙60%以上*,他們流浪到哪裡,便大量吸收當地語言的詞語;有些殖民地或後殖民國家的語言,因為殖民的歷史,外來語也特別多,像荷屬安地列斯群島Dutch West Indies所通行的Papiamentu 帕皮阿門托語,基礎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語,另外再融入了很多其他語言的詞彙,根本就是混合語。
如果要計算哪個語言外來語最多,除了算字數,好像也應該考慮到字的使用頻率,因為字典裡收錄著許多外來語,並不代表一般人會在日常談話裡使用。所以這問題,我們先採取保留的態度,等有更完整可靠的研究結果出來後再說。
【哪個語言外來語最少?竟然是…中文!】
第二個問題倒比較容易回答。不同的研究都顯示,外來語最少的語言竟是……中文!學者估計外來語只佔中文詞彙的2%。
海峽兩岸不是沒有抗拒外來語的經歷,可是中文外來語少,另外有很重要的原因:同音字。中文裡不同發音的音節,總共大約只有1300種而已,如果再去掉四聲,就只剩下400種左右(據說英語有15,000多種)。分配又不均勻:唸作ㄨㄞˋ (wài) 的字,只有一個「外」和兩個罕見字,讀ㄧˋ (yì) 的字,包括罕見字在內,卻超過200個!
中文的同音字這麼多,只能靠1上下文,和2書寫體來區別。當新外來語只有「音」,沒有「意」時,不管是聲音還是文字,不容易知道指什麼。例如,清末民初有一些純音譯的外來語字太長、選字跟該詞所指的意思毫無關係,像「煙斯披里純」inspiration,不但不容易流傳,現在我們還可能把它當笑話看;相反地,用有意義的字,一目了然。
【語言的透明度:中文透明,英文比較模糊】
一般「音譯」類似「維他命」或「沙發椅」,除了音近,用的字也有相關的意思,或至少最後一字讓我們知道新字大概的語意類型。中文同音字這麼多,任何一個外文音節總可以挑出一個音近、意思也相關的中文字,到頭來除了「音譯」,同時也變成了「意譯」的外來語了。當然,實際的情況沒這麼單純,可是一般中文使用者仍希望外來語要翻得清楚好懂。因此可以說,中文是個相當「透明」transparent的語言,遇到新詞時,通常不用查詞典,意思就可以懂了。
英文就不同了。一般英文所接受的外來語,形態跟原來的面目差不多。融入了這麼多不同種語言的字後,英文的拼字規則變得更加複雜,小孩難學,大人容易忘記。雖然也有意譯,像來自中文的lose face「丟臉」這個片語,可是這種外來語應該屬少數。
而且,當英文需要創新詞時,一般會從古拉丁文或希臘文找出相關的字根,再拼成新的英文字。像1951年所創的audiophile「高級音響器材的愛好者」一詞,來自拉丁文的audire「聆聽」和希臘文的philos「愛好者」兩個字根。這種命名方式算有系統,沒有隨便措詞,可是對於沒有學過一點拉丁和希臘文的人,這些字相當「不透明」opaque,不查字典就不容易揣摩出意思來。
筆者有過一個經驗:唸書時,想要背很多較冷僻的英文文學術語,像asyndeton,可是常忘記字的意思。當時沒有網路,手上剛好也沒有英英詞典,於是就查英漢詞典,結果發現,雖然身為英語母語人士,中文翻譯(例如asyndeton是「接續詞省略法」)要比英文原字好懂、好記多了!
不只專業術語如此,口語的常用字常常也會這樣。例如dismal,意思是「陰沈、黯淡、遜色」。最近在學拉丁文才知道,dismal來自拉丁文dies [日] malus [壞] 兩個字,原來就是「壞日子」的意思!
這麼簡單的兩個字,可是不懂拉丁文,誰都想不到dismal的來歷與原意!英文真是經常「不透明」到極點的語言!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,難怪英語系國家裡比較傳統的國高中這麼重視拉丁文教育。不過,學過拉丁和希臘文雖然好,卻也容易加大不同學校畢業生素質的差距。
英文另一個相對「不透明」的原因是,時間久了,很多字的發音會弱化,看不出原來是什麼字,因此意思也就不清楚。例如lord「主人」這麼短的英文字,完全看不出原來是hlaf(loaf「麵包」)和weard(guardian「守護者」)兩個字的合併,原意是one who guards the loaves「麵包守護者」!
【中文個別字不透明,放在一起才透明】
中文歷史上的語音變化也很多,可是單音節的結構已經維持了數千年,就算發音有變化,可是音節的結構還是保持得很完整,意思上的變化也相對少。中國特有的文字形式,對於穩定維持原有的語言結構貢獻很大。如果用的是拼音文字的話,不知道中文的結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,「透明度」不見得會像現在這麼高。
中文也有比較不透明的一面,就是個別的文字本身。中國文字和發音的關係通常蠻複雜,不像拼音文字。例如英文又長又艱深的gentrification(仕紳化)一字,看字大概會唸,中文就很不一定。舉例來說,「果」唸ㄍㄨㄛˇ (guǒ) 沒問題,可是「果」當偏旁時該怎麼念?「粿、課、夥、彙、裸、踝、巢、剿」發音都相差很多。
字形有時候可以找到字意的線索,可是沒有上過「文字學」課的人比較不容易解析。所以中文裡,詞的透明度雖高,可是個別字相當不透明,跟英文的拉丁希臘字根應該是半斤八兩。
無論是中文或英文,文字錯綜複雜的形態裡,蘊藏著很多歷史文化的瑰寶,對愛好語言文字的人,有享受不完的學習樂趣。英文字拼法不一致、難學,拉丁希臘字根難解;中文字眾多、筆劃多,把小孩學習認識字的時間拖長了一些,也就認了!
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是一所兩年制英語學院。
以「英語島學程」獨有的一對一教學和國際商業趨勢同步的團體討論課程,幫助企業人士善用英語整合能力,達成個人和企業國際化的目標,為高科技與國際跨國公司仰賴的商務英語學習機構。